《爱》 布面丙烯 290×150cm 牟介宇 2010
日前,苏富比进入亚洲40周年晚间拍卖举槌,从湖北美术学院走出去的曾梵志《最后的晚餐》以1.8044亿港元成为首件过亿的亚洲当代艺术品。我们前方记者了解到,同为湖北美术学院毕业的山东籍画家牟介宇在2010年也画过一张《最后的晚餐》,我们记者采访了他。
近些年艺术品市场的活跃,国内大型美术机构就看上了刚刚毕业的一些国内著名美术院校的学生。在得知曾梵志的《最后的晚餐》以1.8044亿港元刷新拍卖纪录,成为首件过亿的亚洲当代艺术品时,面对活跃的艺术市场,牟介宇不为所动,他说:“价格和画家本身没有关系,价格是市场行为,画家就是要沉下心来画画,创作出好的作品。”面对市场牟介宇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说:“像齐白石、徐悲鸿、张大千、吴冠中、靳尚谊、刘大为、詹建俊、杨飞云等这类名家作品,存世量少,保有人往往也存在惜售心理,这样导致能在市场上流通的这类作品数量很少。这类作品只要真实可靠,可以大胆买入,那一定是保值增值的。”
记者:牟老师,您为什么画这张《最后的晚餐》?
牟:《最后的晚餐》是达芬奇的作品,那是世界名画。我在美院读书的时候,学校离天主教堂很近周末经常去教堂玩,在那里我结识了德高望重的高雷庆神父,据他说这张画取材于《新约圣经》,据《新约圣经·马可福音》记载:耶稣最后一次到耶路撒冷去过逾越节,犹太教祭司长阴谋在夜间逮捕他,但苦于无人带路。正在这时,耶稣的门徒犹大向犹太教祭司长告密说:“我把他交给你们,你们愿意给我多少钱?”犹太教祭司长就给了犹大30块钱。于是,犹大跟祭司长约好:他亲吻的那个人就是耶稣。逾越节那天,耶稣跟12个门徒坐在一起,共进最后一次晚餐,他忧郁地对12个门徒说:“我实在告诉你们,你们中有一个人要出卖我了!”12个门徒闻言后,或震惊、或愤怒、或激动、或紧张。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表现的就是这一时刻的紧张场面。我的《最后的晚餐》后来经过高雷庆神父的指点取名叫《爱》,不单纯停留在画面的表面含义,而是为了深层表达耶稣为了保护自己的门徒、保护全社会、保护全人类甘愿牺牲自己——爱的精神!
记者:我看过达芬奇和曾梵志的《最后的晚餐》,您的《最后的晚餐》为什么这么画?
牟:我在美院学的是版画专业,当时主修的是木刻版画,每次做木刻套色的时候我都会在纸上用水墨模仿刀的刻纹画出几个版的草图。这样画的多了我就从中提炼出一种绘画语言在画布上进行探索尝试。当时选的是丙烯材料,丙烯的快干性特点让我接纳了。我从2009年到2011年期间的丙烯作品一直在这样遵循绘画规律前提下探索着,直到2012年利用油画颜料进行探索,不断的突破自己吧。
记者:牟老师你为什么也像曾梵志一样画张《最后的晚餐》?
牟:呵呵,我明白你的意思。我的《最后的晚餐》是2010年画的,曾梵志老师的作品拍出1.8亿是我在画这张作品3、4年后拍出的。我对市场没有预见性,无法预计几年后的事情。我画这张作品是处于对耶稣的敬仰,曾梵志老师画的《最后的晚餐》13个人、面具、红领巾以及吃西瓜,都是寓意深刻的物象,背后有着深刻的意向所指。而我的《最后的晚餐》是从画面效果和技术层面上考虑的。
记者来到牟介宇的画室时,他正在安静的创作他的建筑系列作品,据悉,今年下半年牟介宇有家属于自己的艺术空间就要开业,他说:“我会把认为好的、质量高的作品展示出来,让观众去看去点评。”
作为新锐画家牟介宇的作品价值就不言而喻了,可谓是一支巨大的“潜力股”。
牟介宇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