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19日,由北京巅峰美景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与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国智慧旅游产业联盟联合主办的“2014中国智慧旅游高级研修班”在京圆满结束。颐和园景区信息中心副主任常少辉以”智慧景区颐和园建设与未来发展“为课题对智慧景区建设作了详细介绍。
智慧景区:颐和园智慧建设成果显著
常少辉介绍了智慧颐和园景区的建设情况,同时对颐和园智慧建设的目标进行了阐述。他提到,颐和园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率先在市属公园行业建立起视频监控系统和办公局域网,并逐年推进信息化建设。目前,颐和园在安全防范、网络办公自动化、古建绿化管理、票务监管、门户网站、旅游服务等几个方面已初见成效,并在逐步向深入推进,同时在遗产监测和保护、智慧旅游服务方面正在进行积极探索和尝试。2009年,颐和园启动遗产监测工作,主要方向是采集古建筑和古树名木的基础数据,借助GPS、三维激光扫描等技术,将古建筑基础信息的精确度提升至毫米,并囊括了每一个构件,陆续完成佛香阁、德和园、石舫、玉澜堂、宜芸馆、耶律铸墓等数据采集,数据库已增至500G,为古建筑的价值评估和风险评估提供了基础资料。
常少辉指出颐和园“十二五”发展规划意在通过“智慧颐和园”建设实现如下总体目标:
(1)提升颐和园保护、管理与服务的信息化水平;(2)贯彻“低碳园区”与“持续发展园区”的理念;(3)推进“世界文化遗产”与“世界一流名园”建设;(4)引领国内世界文化遗产园区信息化建设方向。
智慧景区:做好智慧化顶层设计是关键
常少辉认为借鉴智慧地球、智慧城市的概念,可以将“智慧景区”定义为:能够对景区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静态设施与动态行为进行更透彻的感知、更广泛的互联互通、更科学的可视化管理与保护的创新型景区信息环境。显然,智慧景区是基于物联网、互联网、无线传输网、数据仓库、空间信息技术的景区全面信息化,目的是满足景区信息化与精细化的资源与环境保护、业务与事务管理、旅游与社会服务、决策支持与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他强调智慧景区的总体框架,要从顶层的数据基础设施建设着手,包括一些传感网、物联网、互联网、以及上一层数据平台等的支持。在数据平台基础上建立空间数据库、属性数据库以及业务数据库,通过服务平台实现信息互联互通,针对业务需要,建立面向最高决策层,包括遗产保护,业务管理,旅游服务,工作服务一些具体系统,同时在规划的内容上,对于内部管理机构,包括政策资金的保障,技术的支持等要进行详细的阐述。
他还讲到,“智慧化建设不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紧密结合自身的特点和发展需要,做好智慧化建设规划或顶层设计,从而有效的避免重复建设和低效投入。无论是数字化还是智慧化建设,归根结底都离不开数据的支撑,应不断的丰富和完善数据资源,积极做好数据基础工作,还要注重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健全相关的政策与保障机制,从而进一步保障智慧化建设的持续性。”
智慧景区:公共服务体现智慧水平
常少辉表示,景区智慧化建设过程中,公共服务也要体现出智慧水平。景区内的自动导游机和景区APP以及微信公众平台等软硬件都是智慧化公共服务的表现。颐和园微信公众平台的开通旨在利用服务平台优势,为公众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资讯、服务导览和实时互动服务。我园可以通过这一公众平台,及时向游客发送服务信息,实时解答游客提出的咨询问题,针对游客反馈信息、咨询问题等回复信息,定期做好统计分析,编制旅游常见问题自动回复系统等。
最后,常少辉做了四点总结:第一,做好基础数据的支撑;第二,深化业务的发展;第三,提供更好的公众服务;第四,与同行业内专家保持信息交流,引领文化遗产的信息化建设方向,推动公园管理信息化与应用示范标准化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