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寿康宁,固人之所同欲;死亡疾病,亦人所不能无”。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死亡是生命的一个过程,也是生活的组成部分。对于即将逝去的生命,我们同样应当给予关照,因为生命尊严值得呵护,生命价值必须珍重。近年来我国临终关怀事业发展成果显著,青年大学生也开始主动践行生命教育,参与到临终关怀事业中来。鲁东大学蔚山船舶与海洋学院团总支李辰光老师与部分学生干部共同组建“一米阳光”临终关怀公益团开展“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圆梦中国”专项活动,主动探索青年大学生参与临终关怀工作新模式。
·起步于老年公寓“微公益”落脚于传帮结对“阳光团”
“一米”的时空局限即微,无微不至的“关怀”即阳光。“一米阳光”公益团从常规的慰问老人公益活动起步,以此增强青年志愿者自身对老人兴趣、乐趣、志趣。同时通过创新常规公益关怀活动:与老人畅聊“微心愿”以打开话匣子,亲手制作“微礼物”以舒缓沟通氛围,记录“微笑脸”以分享乐观心境、开展“微调研”以了解老人所好,创作“微艺术”以拓展沟通方式、最后结对“微服务”以开展长期关怀。老年公寓“微公益”为受关怀对象提供新颖活泼、喜闻乐见的服务活动,为志愿者历练基本心理沟通能力提供锻炼机会,更为“一米阳光”临终关怀公益团选择最终结对对象做好“普查”与“排查”。
“一米阳光”微公益只是大学生参与临终关怀工作“万里长征的第一步”。第一步迈进的过程中志愿者将会筛选出那些真正需要主动长期关怀的服务对象,他们或身体机能严重退化或精神状况不容乐观,并以此为契机建立“结对帮扶对象档案”并与家属进行沟通协商。根据每位被关怀对象组建相应的青年志愿者“阳光团”,制定关怀日程,定期开展关怀活动,建立被关怀人“阳光档案”,团内成员轮流与被关怀人开展交流。“一人结对一团”的“阳光团”计划,使得上下年级之间传帮带得以实现,减少了“一人结对一人或几人”的断层危险。
·专业教学解决“本领恐慌”专家访谈设计“私人定制”
临终关怀工作的特殊性要求工作者必须具备丰厚的医学、心理学、社会学理论基础,更要有过硬的医护技巧和心理辅导技能。期间志愿者自身工作能力不足、专业知识匮乏的问题将会集中展现,常规“微公益”开展过程中理论与实践方面将会出现严重的“本领恐慌”。为“恶补”专业知识,“一米阳光”公益团开展社会实践“微课堂”,聘请校内专业教师针对实践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普及相关心理学、社会学基础知识,团队内部成员分工学习并分别到讲台讲解、探讨解决方案。“一米阳光”公益团组织编订《青年志愿者参与临终关怀事业工作手册》也成为团队内部津津乐道的一部公益百科。
源于我国传统文化中避讳“死亡”、苛求“孝道”的局限,西方临终关怀模式在我国存在诸多“水土不服”。“一米阳光”临终关怀公益团为增强实践工作在一城一区内的实效性,对烟台市多所医院的研究专家进行了访谈,考察烟台市内临终关怀事业发展状况。并与烟台市网友志愿者服务队负责人牟军女士进行了深入交流,学习了烟台市志愿服务过程中关爱特殊人群应当注意的问题。同时,根据队员整理的“阳光关爱对象档案”,相关专家与队员共同设计、共同探讨,制定出了一套适合老人身心发展的“私人”关怀计划。“私人定制”的临终关怀计划以期成为“中国特色”临终关怀事业发展中的一次有益尝试。
·为“阳光老人”储蓄“劳务时间”以“创意签语”呼唤“美丽心灵”
青年志愿者参与临终关怀事业最大的意义在于感召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参与的过程便是自我教育的课堂。“储蓄时间”方案源于“储蓄劳务”理论,“一米阳光”公益团通过招募身体健康、心态乐观、乐于奉献的低龄“阳光老人”加入青年“阳光团队”,一方面交流学习修整被关怀对象“私人定制”计划,另一方面,带动参与其中的“阳光老人”储蓄“劳务时间”,寓教于乐、寓教于善——以此启迪参与其中的“阳光老人”对生命价值和生活态度有更广更深的认知。
“一米阳光”临终关怀公益团大力拓展宣传平台,从数百条微博推广到数百张调查问卷,从动感十足的“社会摇”广场舞蹈到创意无限的街头市民“创意签语”,无论是大雨瓢泼亦或是烈日炙烤,青年志愿者们敢于担当、甘于奉献,以自己的精彩创意和不懈坚持直面宣传“临终关怀”时遇到的质疑与猜忌。因为“一米阳光”公益团坚信事在人为,决不能另青年大学生参与临终关怀事业“夭折”。青年志愿者们相信,中国的临终关怀事业可以“隐姓埋名”,但绝不能“讳疾忌医”,且亟需从青年一辈“亡羊补牢”,向社会召唤更多的“美丽心灵”支持“一米阳光”、加入“临终关怀”事业。(编辑李辰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