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最新的定向降准名单出炉,定向降准范围终于尘埃落定。包括兴业银行、民生银行等商业银行在内,多家城商行、农商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均列入定向降准名单。根据银行业内人士估算,本次定向降准可以释放资金规模最高上限可达2000亿至2500亿元。
此次定向降准的目标依然是小微企业和三农领域,有所不同的是范围得到了扩大,并且力度得到加强。下调0.5个百分点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无疑是给市场注入了一针强心针,更突出了政府调整经济结构的信念。虽然定向将准具有明确的指向性,但是真的会如预期所料吗?
天亿汇通投资担保有限公司政策研究部的徐小明主任认为,定向降准用心良苦,且方向明确,但恐怕难以获得预期效果。徐主任表示:“货币政策属于经济总量政策,对于结构性经济调整效果有限。因为货币政策作用对象是金融市场中的资金,而资金是会流动的。通过定向政策流出的资金,最后会流向整个市场。”
徐主任详细解释,定向将准使得小企业获得贷款途径简单而且费用低廉。小企业获得低费用的贷款之后,会如何使用这笔资金?是会将其投入到自己的企业中,提高生产力,还是会充当资金“二道贩子”,将钱投入具有更高收益而且安全的领域?有谁可以控制这种资金的转移?按照市场的原理,资金会自动流向收益高且风险可接受的方向,因此资金无法进行定向的流动,最终必然是整个市场资金上涨。
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着巨大的风险。一方面,这样的定向货币政策会培育出更多的金融“二道贩子”,不利于我国经济实体的发展;另一方面,这些实体经营者作为“二道贩子”缺乏必备的金融知识,对于风险识别能力有限,远不如专业的银行机构。因此,所谓的定向降准,实际上是在放大中国的金融风险。
徐主任认为,要解决中国的经济结构问题,不能随便套用经济总量政策,而应该针对性地选择结构政策。总量政策与结构政策各司其职,清晰明了,不能相互替代或者错位使用。